Saturday, September 16, 2006

Croissant 與 Capuccino

近來每日都在看「365 Great Stories from History for Every Day of the Year」,作者W.B. Marsh見多識廣,曾在紐約、巴黎、米蘭、赫爾辛基、馬德里、東京、維也納、布魯塞爾同倫敦生活過。Marsh花了23年時間搜尋這類「當年今日」的故事,既讀了萬卷書,亦行了萬里路。歷史只是Marsh的興趣,但Marsh對此毫不馬虎,每個故事約有1.5頁,平均研究時間是23天。

最近看了一篇關於Croissant同Capuccino的文章,很有趣,跟大家分享一下。原來這兩種象徵悠閒生活態度的美食跟1683年維也納力拒土耳其人入侵的一場戰爭有關,史稱「維也納之戰」。 時值9月,土耳其大軍兵臨城下,維也納已堅守了兩個月。眼下這個歐洲重鎮快要被攻陷,一枝波蘭軍隊正南下準備營救行動。波蘭的舉動是為了換取教皇亞歷山大八世的巨額資助,而一位Capuchin修士Marco d'Aviano就負責協調這兩支基督大軍。

9月12日,經歷15小時的殺戮,土耳其人被擊敗了,落荒而逃。維也納自此標誌著土耳其人向歐洲進軍的最西點。
維也納人為了紀念這次勝利,依照土耳其軍旗上的新月圖形,製成一種名叫Kipfel的餅點。Kipfel在德語裏解作新月。Kipfel在維也納大受歡迎,後來在1770年,奧地利公主Marie Antoinette嫁給了法國路易十六世,並將Kipfel傳入法國。識飲識食的法國人將Kipfel發揚光大,Croissant就是法語裏的新月。

戰爭結束後,土耳其人遺下了很多咖啡豆,成為了維也納人的戰利品,而維也納第一間咖啡館也在1683年出現。維也納人嫌咖啡味苦,於是加入蜜糖和奶,將這種飲品命名為Capuccino,以向那位作教皇特使的Capuchin修會修士Marco d'Aviano致意,2003年教宗為這位修士行了宣福禮。另一說法是這種咖啡的顏色跟Capuchin修士僧袍的顏色很相似,因之而命名。Capuchin修會始於16世紀初,現存最出名的古跡是羅馬的Santa Maria della Concezione。教堂的地下室貯存了16至19世紀四千多名修士的骸骨,並且佈滿了由這些骸骨堆砌成的藝術裝置,參與者的勇氣可真令人佩服,下面這張名信片是散戶丙若干年前在這教堂所購買的。
下次到Starbucks或Delifrance吃下午茶時,你會否想起這段歷史呢?

參考資料:
365 Great Stories from History for Every Day of the Year, W.B. Marsh & Bruce Carrick
The Concise History Encyclopedia(中譯本)
Wikipedia - Battle of Vienna
Wikipedia - Order of Friars Minor Capuchin
Koffee Korner
Perry-Castaneda Library Map Collection

Monday, September 11, 2006

又係九一一?

自2001年起,每年9月11日都成為人們生活裏的焦點。各式各樣的悼念活動,追思,紀實片段,整天在各大媒體循環播放。

「九一一」代表著甚麼呢? 對很多人來說,這代表著民航客機融入世貿雙塔,雙塔繼而無助地倒下的震撼場面。繁華的街道,高聳入雲的大樓,忙碌的民航系統,2973條精英份子的人命,這代著文明的摧毀。這一切,傳媒鋪天蓋地報導。

今天看「都市日報」,原來自2001年以來,全球反恐戰爭的死亡人數超過8萬人,而美國在當中只佔少數。不過,現實是人命有貴賤之分,這些人的逝去就好比日出日落那麼平常。換著是美國死了8萬人,就是十個阿富汗跟伊拉克的人都不夠填命。還記那天晚上,散戶丙在送女友(現任老婆)回家途中聽到這消息,心中很是記掛在遠方朋友的安危。這5年間,那8萬人的安危肯定叫無數人牽腸掛肚。

今天梁文道為我們說了另一個「九一一」故事。事件發生在1973年(Chilean coup of 1973),事緣智利民選總統Salvador Allende的社會主義路線惹惱了視拉美為後院的美國,也踐踏了很多大企業的利益。智利軍方在美國中情局同國務卿基辛格的策動下發動兵變。Allende在向民眾發表了最後一次演說後吞槍自殺。然後,皮諾切特將軍(General Pinochet)在美國支持下上台,實行獨裁統治,同時,無數政治活躍分子同知識分子被迫害,令很多智利家庭神傷。

為甚麼那8萬人的性命好像無聲無息的逝去了?為甚麼智利的「九一一」事件那麼沒沒無聞呢?證明歷史--同股市指數一樣--是由強者來締造的,順者昌,逆者亡。

Thursday, September 07, 2006

三十而惑

CK:衷心恭喜你事業家庭兩得意。
小馬哥: 衷心佩服你對理想的執著。

讀筆兩位老兄的文章,我有感而發。對於際遇,我相信這與一個人在某一刻「是否make 咗一個wrong decision」是有很大關係的,「男人最怕入錯行,女人最怕嫁郎」就是民間智慧對這個問題的絕佳總結。至於小馬哥所講的「而閣下擁有改變現狀的道行,已經比很多人成功」,我更無話可說,從來,放棄所有的比爭取你所沒有的更難。

筆者是讀科學出身的,在香港這彈丸之地,讀科學的出路好極有限,筆者能在如今的機構任職,總算學以致用,而且身處中層管理,在同學之間算是有很好的際遇了。有一次參加大學同學的婚宴,這些婚宴傳統上是同學reunion的大好機會。大家談話内容離不開工作近況,大部份同學都處於所謂的浮浮沉沉狀態。有位同學分享他太太剛誕下小寶寶的喜悅,他對筆者所工作的機構趨之若鶩,剛剛辭去了教書工作,並且申請了一份programmer工作,他問我要有甚麼技能,interview時要如何,諸如此類。老實說,散戶丙才羨慕你在相中與太太及小寶寶的幸福笑容。

孔子心目中理想人生的第一個里程碑「三十而立」,相信你們已經達到或正積極地進發。近年來我也常常把這句說話記在心裏,只是「而立」對我而言實在是太遙遠了。我所感到的,只是「三十而惑」。何以要惑?因為高不成,低不就。相信這也是很多人的寫照。而且,年少時所抱有的理想,都隨著對現實有更多的體會,而「因了解而分開」。以後的路要怎樣走呢?這些問題,我己經問了很多個年頭。

近來我常在想,對於我這種年少時曾經以為自己很了不起的人,平伏内心漣漪的最佳方法就是「甘心」。沒有志氣嗎?可能是,不過較公平的說法是「緊守崗位」。另一個角度看,世間總喜歡以「名成利就」來衡量個人的得失,如果所有人都那麼看重「名成利就」,那世界就不再可愛了。有人認為有一個美滿的家庭已經是很大的成就了,有人認為能煮出讓人回味的美食已經很有成就了,我通通都同意。對於散戶丙那位同學,散戶丙認為你已經有不錯的成就了。我忽然想起市場先生的金句:「寫blog同做人一樣,只需向自己交代。」

Saturday, September 02, 2006

我點睇偷拍

記得兩個禮拜前在報攤上初次見到阿嬌的更衣照,真係有D衝動想買。但自己係孤寒鬼算死草一名,由於從來都唔覺得呢D刊物有價值,結果都係冇將嗰十幾蚊進貢俾「便利」,估唔到第二日已經賣斷市,仲帶嚟持續兩個禮拜嘅軒然大波。社會上聲討的聲討,捍衞採訪自由的繼續捍衞。萬事有因,我只對事情的前因後果有興趣。

據我多年來在報攤只看不買的經驗,今日嘅「便利」型雜誌有兩個共通點。一係「淫」,走光、凸點、現形,幾乎係每期嘅必要元素。二係「窺」,封面張相即使唔係偷拍,就係專登整到好粗糙扮到好似偷拍咁。

十幾廿年前,呢D元素都只係零星咁出現喺印刷媒體上,報紙雜誌都係以賣新聞為主。不過,「淫」同「窺」嘅需求其實一直存在,因為呢D都係人性。只不過當時社會較保守,這些題材都不宜宣之於口。例如喺一份厚厚嘅報紙上,風月版只佔兩版,要睇嘅話都係喺厠所到睇。蛇貓狗雖然必然出現在各大報攤上,但卻好少見到有人拎住招搖過市。當時報業仲係賣家市場,報紙的内容、排版以致售價都係操縱喺報社手上。記者依然係一個好神聖嘅行業,相信大家唔會唔記得「無冕天使」呢個雅號。

九十年代肥佬黎掘起,以一人之力改變了報業嘅生態。佢就係睇準人性,兼且夠膽挑戰社會嘅道德觀,迎合讀者嘅内心需要。佢嘅壹周刊同蘋果日報迅速獲得讀者嘅受落,更帶起一輪「蘋果化」嘅熱潮。肥佬黎不愧為商業奇才,佢最成功之處就係令「淫」同「窺」呢D人性内心嘅慾望喺佢D報刊入面獲得逐步嘅解放。而且又分析佢哋獨立上市,潮流創出後,漸漸一本又一本嘅「便利」就咁面世嘞。「淫」同「窺」喺香港嘅報業所佔嘅市場份額得以壯大。

踏入21世紀,好多人話我哋進入咗資訊爆炸年代,獲得資訊嘅成本幾乎係零。讀者再冇需要攞6蚊出嚟買一D可以喺網上得到嘅資訊,而且免費報紙又垂手可得,報業開始變成買家市場。整個傳媒行業唯有更著重於滿足讀者嘅其他需要,例如新聞嘅老作程度越來越重、財經專家或賭波專家嘅口水專欄越來越多。傳統媒體要生存,只有奇招百出。

市場發展到今時今日,「便利」呢類型雜誌多多少少已變成一種commodity,即係本本都咁上下,競爭異常激烈,已經到咗今期冇料就冇錢賺嘅地步。所以要賺多D錢,就要突圍而出,靠獨家猛料同驚世駭俗嘅封面。喺未有相應法例出台或大眾口味仲未改變前,今時今日嘅局面似乎唔會改變。